t86423

1964年,在核试验前夕的一次重要会议上,上将张爱萍中途告假离开,这时周总理却突

1964年,在核试验前夕的一次重要会议上,上将张爱萍中途告假离开,这时周总理却突然堵住了他的去路,并当众搜查口袋。众人不解,这是为何?

20世纪60年代,国际局势不太平。美国早就有了核武器,还多次拿核弹威胁中国,尤其是1955年那句“台湾有权用原子弹”,直接把中国逼到墙角。毛主席一看,这不行啊,得有自己的核武器,不然老被欺负。于是1955年下决心:“咱们也得搞原子弹!” 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1960年,苏联撕毁协议,撤走专家,连图纸都不留。中国只能靠自己,科研人员硬着头皮上,从零开始摸索。张爱萍是核试验的总指挥,管现场,周恩来则是大老板,啥都盯着,尤其是保密。毕竟,这玩意儿要是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

1964年10月,核试验就差临门一脚了。地点在北京中南海,参加的人都是大佬,军事专家、科技骨干,一个个都明白这事的份量。周恩来主持,开场就说:“毛主席批了,10月干,保密是头等大事,绝不能出岔子。” 张爱萍坐在那儿,听得很认真。他是现场负责人,试验场的事儿全靠他盯着。可那天他有别的事儿,得提前走,就跟周恩来请了个假。周恩来说行,但他刚起身,周恩来突然站起来了。 张爱萍刚要走,周恩来快步过去,拦住他,手一指:“等下,你口袋里装了啥?掏出来看看。”张爱萍挺意外,但没啥好藏的,当场掏口袋,硬币、手帕,没别的。周恩来还不放心,又让他打开公文包,翻了翻,确认没核试验的文件才放行。 这不是不信任张爱萍,而是周恩来对保密的执念太深了。他自己老婆邓颖超都不告诉这事儿,保密到这个份上,可见压力多大。那时候,谁都可能不小心带出去点啥,哪怕是张爱萍这种核心人物,也得查。

核试验不是小打小闹,成功了能让中国挺直腰杆,失败了或者泄密了,可能让国家吃大亏。60年代,国际上盯着中国的眼睛多得是,美国、苏联,谁不想知道中国到底搞到哪步了? 周恩来的做法,其实是给所有人提个醒:保密不是开玩笑,哪怕你是将军,也得按规矩来。张爱萍没生气,反而更明白这事的严肃性。那一刻,整个团队的纪律感都被拧紧了。 1964年10月16日,罗布泊一声巨响,第一颗原子弹炸了,22千吨当量,蘑菇云冲天。中国成了第五个有核武器的国家,世界都震了一下。张爱萍在现场盯着,周恩来远程指挥,俩人配合得没话说。 这次成功,不光是技术牛,还因为保密到位。从筹备到爆炸,没漏一点风声,周恩来那次搜口袋的“狠劲儿”,算是没白费。之后,中国国际地位蹭蹭往上涨,再没人敢随便拿核弹吓唬了。 张爱萍后来当了国防部长,搞导弹、军队现代化,功劳不小。周恩来更不用说,鞠躬尽瘁,到1976年去世前一直在为国家操心。那次搜口袋,不是私人恩怨,而是国家利益使然,俩人都是真心为国。